生活习性
通常1年发生4~6代;在温暖地区,
一年可发生7~8代。辽宁南部3~4代。世代重叠严重。以幼虫在仓壁及包装物等缝隙中布网结茧越冬。
在武昌越冬幼虫翌年4~5月化蛹、羽化。在四川越冬代化蛹始见期在3月下旬,高峰期在4月上旬,羽化始见期在4月下旬,高峰期在4月底。第1~3代化蛹盛期分别在6月中、7月中下旬、8月下旬,羽化盛期分别在6月下旬、7月底~8月上旬、9月上中旬。成虫多在夜间活动,有一定趋光性。羽化、交配、产卵活动全天均可进行,但羽化以白天较多,交配产卵以夜间较多。成虫羽化后即可交配,交配为尾接式,并可多次交配。交配后雌成虫将卵产于储藏物表面或包装品缝隙中,也可产在幼虫吐丝形成的网上,卵散产或聚产。产卵期1~18 天,以成虫羽化后第3天产卵最多,每雌一生平均产卵152.3粒。
初孵幼虫先蛀食粮粒胚部,再剥食外皮。为害花生仁及玉米时,喜蛀入胚部,潜伏其中食害;为害干辣椒则是潜入内部蛀食,仅留一层透明的外皮。幼虫常吐丝结网封住粮面,或吐丝连缀食物成小团与块状,藏在内面取食。起初在粮堆表面及上半部,以后逐渐延至内部及下半部为害。幼虫行动敏捷,具避光性,受惊后会迅速匿藏。缺食时,幼虫会自相残杀。幼虫5~6龄,老熟后多离开受害物,爬到墙壁、梁柱、天花板及包装物缝隙或其它隐蔽处吐丝结茧化蛹。
一般情况下各虫态历期:卵2~14天,幼虫22~35天,蛹7~14天,成虫寿命8~14天。在27~30℃下,每完成一代约需36天。
防治技术
1.清洁卫生防治。
2.日光曝晒。
3.诱杀。掌握在化蛹前及越冬前,用麻袋等物盖在仓储物表面诱杀;或在成虫羽化期用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杀。
4.微生物农药防治。Bt对印度谷螟幼虫有较高毒力。用2.266×108个活芽孢/ml浓度的Bt菌液感染4龄幼虫,处理32 h后死亡率达98.24%。Bt菌粉对粮面处理深度以10~15 cm为佳。
5.磷化铝熏蒸等防治措施。
防治标准: 成虫、幼虫杀灭率达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