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大蠊
编辑 讨论
日本大蠊小型昆虫,触角很长, 新品种
蟑螂。主要存在于自然环境如原始森林内,以腐烂的木材为食物,大部分主要是通过被动扩散的方式特别是交通物流而分布到人类居住的环境中,甚至北方寒冷地区
-
中文名
-
日本大蠊
-
对 象
-
小型昆虫
-
属性
-
触角很长
-
对 应
-
品种蟑螂
日本大蠊虽可以算作我国室内
蜚蠊种,但仅分布于北方,南方很少见。由于日本大蠊雌虫与
东方蜚蠊雄虫的某些外部形态特征近似,所以过去曾有人把日本大蠊误定为东方蜚蠊。活动高峰期是晚上9点到10点,喜欢在房前屋后的阴沟、厨房、厕所及下水道中活动,并从这些通道进入室内。
辨识特徵:小型昆虫,成体2-3cm,触角很长,呈丝状。若虫身体棕色,成虫身体乌黑色。雄性狭长翅,雌性短翅。
常出没
蟑螂为一种
杂食性昆虫,尤其喜欢吃淀粉、糖类食物、润滑油、肉类等。行动方面,这种蟑螂多数会於夜间活动,但在日间如果受到干扰或联群结队的情况下也会出现。
日本大蠊与
东方蜚蠊就是栖于室内的种类。这两种
蜚蠊在
分类地位上均属
蜚蠊科Blattidae、蜚蠊亚科Blattinae,但属不同,日本大蠊属于大蠊属Periplaneta,东方蜚蠊属于蜚蠊属Blatta
1978年以来,全国各地对我国室内蜚蠊的种类分布做了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尚未发现东方蜚蠊,日本大蠊虽是我国室内蜚蠊的常见种,但仅分布于北方,南方很少见。由于日本大蠊雌虫与东方蜚蠊雄虫的某些外部形态特征近似,所以过去曾有人把日本大蠊误定为东方蜚蠊。对这一问题,笔者早已在全国专业性学术会议上做了纠正,并在全国专业性学习班上讲述这两种蜚蠊的外部形态特征及分类鉴定方法,但近年来仍发现有些同仁把日本大蠊误定误报为东方
蜚蠊,说明还有不少同仁对这两种蜚蠊的形态特征不甚了解,没有掌握正确的区别鉴定方法
胜利油田地区于1984年首次在居民家庭中发现日本大蠊,家庭侵害率在10%以下。到1986年日本大蠊在居民区的侵害率为33%~42%。其中,平房侵害率达55%以上,楼房的侵害率在30%左右。1987~1990年,霍新北等〔1〕对东营地区的日本大蠊进行了系统性调查研究,明确指出日本大蠊为该地区的优势种群,且主要发生在居民家庭中,菜窖是其最佳孳生场所。1996年后,随着大批的新居民区开发建设,日本大蠊除在个别老居民区尚能发现外,其他地区发现的均为
德国小蠊。目前德国小蠊在居民区的侵害率为29%,医院侵害率达41%以上,大型宾馆的侵害率达44%以上。可见日本大蠊种群数量在20世纪90年代后逐年消退,而德国小蠊逐步代替日本大蠊成为当地的优势种群。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应该从社会、环境、物种等因素进行探讨。1日本大蠊和德国小蠊在
胜利油田地区的种群演替1984年,东营市主要城区人口不足20万,胜利油田人口占东营市总人口的85%以上。随着油田大力开发和东营市的快速发展,1984~1987年,大量的外来人员涌入,城区人口迅猛增加到近40万。其中,50%以上的外来人员来自华北和东北地区。
日本大蠊为室外有益物种,极少入侵室内。
对人类的危害主要分为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直接危害主要为骚扰、损害物品和引起人们皮肤与呼吸系统的变态反应,间接危害主要是
蟑螂能携带多种细菌、病毒、原虫、寄生虫卵、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在污染人类食物的同时,能传播如
伤寒、痢疾等40多种肠道传染病以及
寄生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