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洋硕蠊
编辑 讨论
太平洋硕蠊(学名:
Diploptera punctata):体长2.5-4厘米左右,通常雌性大于雄性。是少数胎生而非卵生的
蟑螂物种之一。黑褐色,并有
甲虫状的外观。体光滑,翅膀上布满小坑。头部近球形,头顶通常不露出前胸背板;唇部非强隆起,唇基缝不明显。体较扁平、长椭圆形,前胸背板大,盾形,盖住头部。前、后翅一般均较发达。前翅Sc脉具分枝;后翅臀域发达。
该物种在喂养小
蟑螂时,可生产出营养密集的牛奶状物质。成虫能进行化学分辩和自我保护,上鞘具有修饰的气管腺和气门,可以毒死或阻止掠食者。原产夏威夷,现广泛分布于东南亚。
印度科学家发现这种蟑螂奶中含有独特
蛋白质。这种“奶”晶体的营养成分是
牛奶的三倍。研究人员正以此为基础研制
食品添加剂。
-
中文学名
-
太平洋硕蠊
-
拉丁学名
-
Diploptera punctata
-
别 称
-
柏树蟑螂、太平洋蟑螂
-
界
-
动物界
-
门
-
节肢动物门
-
纲
-
昆虫纲
-
亚 纲
-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
目
-
蜚蠊目
-
科
-
硕蠊科
-
属
-
Diploptera属
-
种
-
太平洋硕蠊
-
命名者及年代
-
Eschscholtz, 1822
-
英文名称
-
Pacific beetle cockroach
-
英文名称
-
Pacific beetle mimic roach [1]
-
同义学名
-
Blatta dytiscoides
-
同义学名
-
Diploptera silpha
-
同义学名
-
Blatta punctata
太平洋硕蠊(7张)
太平洋硕蠊体长2.5-4厘米左右,通常雌性大于雄性。是少数胎生的
蟑螂物种之一。黑褐色,并有
甲虫状的外观。体光滑,翅膀布满小坑。头部近球形,头顶通常不露出前胸背板;唇部非强隆起,唇基缝不明显。体较扁平、长椭圆形,前胸背板大,盾形,盖住头部。头后口式,即口器长在头腹面,并指向后方。
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多数复眼发达。足发达,适于疾走。
[2-3]
前、后翅一般均较发达。前翅Sc脉具分枝;后翅臀域发达。前翅覆翅,覆盖腹部到最后腹段;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或无翅。腹10节,有1对多节的尾须。腹背常有臭腺,能分泌臭气,开口于第6、7腹节的背腺最显著。中、后足股节腹缘缺刺,但端刺存在;
跗节具跗垫,爪对称,中垫存在或缺如。雄虫有翅,雌虫无翅或短翅。渐变态,陆生。
[4]
该物种在喂养小蟑螂时,可生产出营养密集的
牛奶状物质。成虫能进行化学分辩和自我保护,上鞘具有修饰的气管腺和气门,可以毒死或阻止
掠食者。这些蟑螂是柏树,挪威松和杜松树的分布地区的严重害虫。用树上的树枝和树皮喂养的过程中,会封堵树身,导致树从树冠死亡。
雌性太平洋硕蠊会在体内培育她的后代,每次产下了大约12只小蟑螂,育雏期待为2-3周。之后幼虫会长大为成虫,并由雄虫保护雌虫立即交配。
[3]
分布于澳大利亚、缅甸、中国、斐济、夏威夷、印度、印度尼西亚、阿森松岛、马克萨斯群岛、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萨摩亚、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
此蟑螂原产
夏威夷,在夏威夷的景区很常见。该物种在分布区确立了牢固的种群地位,在运往世界各地区的植物材料时扩散开来。
[3]
国际晶体学联合会(IUCr)刊物发表文章称,印度科学家发现一种蟑螂奶中含有独特蛋白质。这种“奶”晶体的营养成分是牛奶的三倍。研究人员正以此为基础研制食物添加剂。
据俄罗斯“卫星”新闻通讯社网站7月26日报道,有一种蟑螂不产卵,属于胎生。它们主要生活在远东和大洋洲,用"乳汁"喂养后代。
研究发现,蟑螂奶晶体含有蛋白质(及各种必要氨基酸)、脂肪和糖。研究人员计划人工合成蟑螂奶晶体,这样即可免去活体提取的麻烦。
另据香港《
东方日报》网站2016年7月27日报道,不少人都对蟑螂避之则吉,甚或用杀虫水将它杀死,但有国际研究小组发现,太平洋甲虫蟑螂(Diploptera punctata)能分泌出一种能量高牛奶三倍的蛋白结晶,拥有极佳的热量和营养,将来“蟑螂奶”或会成为人类的营养来源。
分别来自美国、日本、法国及印度等国的研究人员,花了十年时间研究,发现雌性的太平洋甲虫蟑螂会分泌出这种蛋白结晶来喂养幼虫。结晶包含蛋白质、脂肪及糖类,基因测序更发现它含有必需的氨基酸。此外,蛋白结晶的结构相当稳定,理论上非常适合制成蛋白质补充品。
报道称,科学家正着手研究如何制成蛋白结晶,初步打算以酵母辅助,期望可以大量生产该蛋白结晶。纵然科学家提出了不少好处,但大众能否接受蟑螂奶实属疑问。
[5]